“xswl”(笑死我了)“nsdd”(你说得对)、“DDDD”(懂的都懂)……这些孩子常用的网络用语,正让不少家长深陷苦恼。
“语言仿佛加密,交流需要翻译”“本想通过和孩子‘共用’一套语言体系,打开孩子的心门,谁料却离得越来越远”“孩子一开口就是梗,一言不合就发怒、开启语言攻击”……不少家长在网上倾诉,为了引导孩子好好说话,家庭内部不时爆发矛盾冲突。
一项针对网络“烂梗”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超过83%的参与者表示,发现孩子在日常说话中使用网络“烂梗”;有75%的参与者明确表示,对孩子说话使用“烂梗”的现象非常反感,却又无计可施。
当“黑话烂梗”在青少年中越来越流行,特别是当它们构成了对成年人封闭的另一个“隐秘世界”,令人担忧的也许不只是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语言隔膜,而是这个“隐秘世界”中,身心远未成熟的青少年可能面临不同程度的身心健康威胁。
守护雅言,家长究竟可以做些什么?
不了解孩子的“小圈子”,正成为亲子沟通的堵点
“老师来了怎么办,呼叫迪迦奥特曼;捡垃圾,捡到一个手榴弹;舔一舔,作业炸得稀巴烂……”听到一年级的孩子脱口而出这段顺口溜时,佘女士又惊又气,“这些毫无逻辑的话到底从哪里学来的?!”细问之下才她发现,这些“烂梗”来自同学群,口口相传之下,孩子每天学到的“烂梗”都不重样。
作为家长,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曹东勃对此同样很反感,“听孩子说一次就要纠正一次”。而当父母问起孩子说话带“梗”的原因,听到最多的答案就是:好玩。如果继续追问,不少孩子表示,如果说话不带“梗”,可能就会被排除在好友圈外。而父母的反对,则被孩子视为“你对我的世界一无所知,也不愿意走进我的世界”。
上海大学心理辅导中心主任许静分析,青少年处于自我意识觉醒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使用“黑话烂梗”,不仅是因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更因为这些语言是加入朋辈圈层的“简易通行证”。而且,青少年试图用这样的方式在与成人世界“划界限”,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
曹东勃则认为,这种新的文化现象的发生,是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后,青少年对日常生活通用语言的一种解构。“‘黑话烂梗’有很多来自二次元平台,这里不以地缘、业缘、亲缘论亲疏,完全以青年自身的兴趣爱好为主轴,撑起一张网,形成了一套默会知识系统。”曹东勃举例,从早些年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到后来的“火钳刘明”等二次元作品二创过程形成的“行话”再到当下的“黑话”,只有共同接触过这些作品的人,才能理解准确含义。而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小圈子”,听不懂他们的语言,正成为不少家庭亲子沟通的堵点。
“黑话”及语言霸凌,危及青少年身心健康
虽说不是所有的网络用语都是“黑话烂梗”,但家长们普遍担忧的是,那些暗藏粗俗和无聊的语言,可能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甚至危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家长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丁雪辰表示,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短平快的强刺激会对儿童大脑发育产生负面影响。眼下,不少“黑话烂梗”的传播源头正是短视频和游戏片段的二创。这类视频包含了很多让孩子成瘾的因素。长期的视听觉强刺激会导致大脑“奖赏中心”被不正当激活。当孩子不断接受相关信息时,大脑会处于持续的兴奋中。“长此以往,孩子大脑‘奖赏中心’的反馈机制就会发生变化。”丁雪辰举例,孩子往往对学习、阅读等需要长周期投入才能反馈的事情丧失兴趣。
不仅如此,丁雪辰和他的同事在心理学研究中还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接受心理咨询的孩子都是因为在网络世界经受了语言暴力。“尤其是饭圈里,来自粉丝的有组织语言攻击和‘人肉’,有时就连成年人都难以承受,何况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们。”
不久前,在全球热播的英剧《混沌少年时》中,青少年之间的“黑话烂梗”就构成了另一个隐秘的世界,在这个对成年人完全“屏蔽”的世界里,连社交媒体上表示友善的表情符号都可以通过变换颜色,变成侮辱性的语言,这些“黑话”带来了青少年中的网络霸凌,甚至造成了极端事件的发生。而这一热播剧正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如果借用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里的观点来解释,黑话烂梗的病毒式传播实际上通过构建封闭语言体系,让人失去反思、批判和超越的能力。”曹东勃认为,青少年很可能日渐成为被动接受一套缩写、简称甚至忘却了其原始含义的单向度的人。
用优美语言陶冶孩子性情,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为什么大人可以说‘菜就多练’,我就不能说‘报giao’‘泰裤辣'?!”面对儿子的反驳,陈女士有些无言以对。为了阻止孩子使用“黑话烂梗”,陈女士既打过孩子的手掌,也试图模仿他们的语言拉近距离,但这些努力并没有让亲子关系升温。
“有一些青少年使用‘黑话烂梗’,是对成人世界的一种模仿。因此,父母自身首先需要规范语言表达。”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郁琴芳谈到,青少年爱用网络上的一些流行语或者用梗,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为一种情感释放、压力释放的方式。家长要避免说教和断然否定,而是理解孩子言行背后的需求;同时参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来拉进亲子距离,并在适当时候引导孩子区分语言使用的场合。郁琴芳尤其建议,父母在孩子面前少做“低头族”,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
丁雪辰还注意到,有的家长为了努力和孩子沟通,也尝试用“梗”,但这种硬模仿可能只会让家庭气氛更尴尬。相比之下,如果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属于小家庭独特且不带有侮辱性质的“梗”,不仅能够满足孩子标新立异的心理,还能增强现实中的情感链接。
“青少年处于语言能力习得的关键阶段,作为家长,要自觉监管好孩子的网络虚拟表达行为,要引导孩子学会欣赏语言文字之美,用美妙语言陶冶孩子的性情、拓展孩子的思维。”曹东勃经常在休息时间带孩子共读语文课本、文字优美的文学作品,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让孩子体悟何为经典永流传。他还建议,趁着暑期,家长们可以多带孩子去博物馆、展览馆看看,让孩子沉浸式感受文化熏陶。
鑫耀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